中国从2000年起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17年过去了,中国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近年“垃圾围城”问题频繁爆出,特别是2010年王久良导演拍摄的《垃圾围城》纪录片,看得人触目惊心。
我们在城市五彩霓虹灯下,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美好,却不知我们也正处在垃圾包围的中心。我们享受的一切食物和自然资源,无一不是来自城市以外,而城市外面的世界,正在被我们自造的垃圾所吞噬和污染。
2016年,中国城区和县城人口6.3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7%,年产生垃圾量达3.4亿吨(按人均生活垃圾量1.5kg/d计算)。而2016年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2.7亿吨,占垃圾总量79.4%,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0亿吨,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0.7亿吨。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甚至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处理量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多样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卫生填埋和垃圾焚烧仍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分别占62%和30%,其它处理技术占2%,还有6%的生活垃圾未进行无害化处理。
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垃圾量巨大,由于未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无论是采用焚烧、还是填埋等方式,都会导致大量具有回收价值的再生资源被填埋或焚烧并付出成本。
如果所有生活垃圾都进行有效分类,根据垃圾成份及属性,选择更经济、更合理的处理方式。通过有效的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再生利用化。从而降低后端处理的投资及运行成本,也减少了后端处理带来的环境再次污染和土地资源浪费。例如:
1. 对有回收价值的部分进行回收再利用,如玻璃、纸张、金属、塑料等;
2. 对餐厨垃圾及其它有机垃圾采用制造生物柴油、堆肥等手段处理;
3. 其它无回收价值的部分,采用焚烧(发电、制热等)处理,再对炉渣、飞灰进行有效填埋;
据统计,垃圾中有30%-40%左右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如果不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你知道吗?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1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日常生活垃圾从产生到收集、中转运输、处理每个阶段都需要耗费大量投资及运行成本,从源头上通过回收再利用实现减量化,无论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带来的附加值,还是减量化带来的投资运营成本缩减,其创造的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直以来,我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垃圾场。中国是全球主要的垃圾进口国家,2016年中国接收全球56%的垃圾,进口超过730万吨废塑料,总值达37亿美元。
自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7〕70号文件后,中国开始调整固体废物进口名单,全面净值洋垃圾入境。作为曾经的“世界垃圾场”,其废品回收加工处理产业发展成熟,由于此前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并没有得到有效推行,垃圾回收率低,其原料来源大量依靠进口,在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大量合法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厂面临着原料供给紧缺,甚至濒临倒闭。
虽然我国从2000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十几年间各地政府采取过各种尝试,但垃圾分类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推行。为什么垃圾分类制度推行这么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跃发展,高速的经济发展下,国家级个人长期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国家政府不重视,国民环保意识更是薄弱。当经济发展起来了,回过头看到国家一片狼藉才想到要保护环境了,甚至连这个时候大部分地区政府都还没反应过来。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事情,更不是简单的分类问题,更涉及到国民环保意识的培养教育,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产业的系统建立。要改变几代人长期以来固化的思想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垃圾分类所涉及的宣传、教育、配套分类设施车辆等,更是投资巨大。
在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由于其没有建立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不少按要求分类的居民突然发现自己认真分类打包后的垃圾送下楼后仍是扔到同一只垃圾桶,混合到一起运走。在知道知道废弃电池乱扔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极大污染后,攒了两年的废旧电池始终找不到回收的渠道。类似情况下,分类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7〕20号文件,对垃圾分类制度提出指导实施方案和要求,部分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无论是在政策引导、宣传上,还是垃圾分类制度配套体系建设的建设,都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
全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多地已经颁布各自垃圾分类制度,采用市场化等手段引进第三方垃圾分类公司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